新華社《健康我來說》欄目,本期邀請到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牀營養科主任柳鵬,爲我們解答,不運動,只控制飲食可以減肥嗎。
記者:高菲菲 殷家捷 王偉 郭宇靖 嚴睿(實習)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社《健康我來說》欄目,本期邀請到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牀營養科主任柳鵬,爲我們解答,不運動,只控制飲食可以減肥嗎。
記者:高菲菲 殷家捷 王偉 郭宇靖 嚴睿(實習)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聚焦母嬰細分生活場景服務 寶寶樹發佈《母嬰人羣過敏認知與防治白皮書》
(原標題:聚焦母嬰細分生活場景服務 寶寶樹發佈《母嬰人羣過敏認知與防治白皮書》)
今年7月8日是第16個世界過敏性疾病日,在全球積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隱藏在身邊的“健康殺手”——過敏性疾病也同樣不容忽視。隨着氣候與環境的不斷變化,過敏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對於母嬰用戶來說,過敏一直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另一方面,伴隨母嬰服務平臺逐漸滲透至年輕家庭各個細分生活場景,專業化一站式服務正成爲主流,並廣受用戶歡迎。就母嬰過敏防護,寶寶樹早在2018年便攜手品牌雀巢、專家、KOL打造了過敏研究院持續打造過敏防護科普知識,後又推出“過敏星人防護計劃”與澳優能力多、QV Baby、舒克寶貝等品牌爲過敏生活支招。近期,寶寶樹進一步深入行業與雀巢健康科學、中國婦幼保健協會、阿里健康、孩子王等專業領先平臺共同成立“抗敏聯盟”,並基於站內大數據調研發布《母嬰人羣過敏認知與防治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從用戶服務、行業聯盟到數據洞察,寶寶樹憑藉資源整合能力與用戶優勢,正逐步推動母嬰過敏防護這一細分服務走向更專業化與更精細化,以此來滿足新生代母嬰的生活與消費習慣。
媽媽寶寶“同敏相憐” 母嬰過敏率均超七成
寶寶樹白皮書顯示:目前,超7成的母嬰用戶曾經或正面臨着過敏問題。其中,寶寶最常見的過敏問題爲皮膚黏膜過敏,如溼疹、皮膚瘙癢、蕁麻疹等,比例爲47.5%。與日常認知中成年人抵抗力更強的觀念不同,作爲成年人的寶媽遭受過敏困擾的比例比寶寶更高,達到了76%,可以說每4名寶媽就有3名有過敏症狀。其中55.7%的寶媽遭受過皮膚過敏問題,更高於寶寶的比例,其次爲腸胃過敏比例爲16.2%。
家長普遍對過敏問題關注度高,近六成(59%)的家長關注過敏問題,其中24%的家長因自身/家人深受過敏困擾。但在關注程度上,寶媽對過敏問題的關注程度遠高於寶爸,且越來越多寶媽會從寶寶自身免疫、飲食改善、就醫治療、改善環境等多方位、科學地應對。
過敏成爲母嬰生活困擾 超7成寶媽對過敏症狀與知識瞭解不足
過敏與寶寶月齡、飲食習慣和居住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寶寶樹通過調研對比發現,低齡寶寶過敏的發生頻率更高,0-2歲的低齡寶寶經常發生過敏症狀的頻率高於高齡寶寶,達37%。一年四季中春夏季節過敏症狀發生頻率較高,15%的寶寶在換季時期發生過敏,約1/3的寶寶不定季過敏。過敏性疾病已成爲影響母嬰人羣健康及生活的重要因素,超過80%的寶媽表示過敏對自己和寶寶的生活造成了影響,1/3表示影響較爲嚴重。
過敏對於母嬰生活影響甚大,然而調研發現:寶媽們過敏相關知識缺乏、對過敏存在錯誤認知、對寶寶過敏原因瞭解甚少等現象普遍存在。報告顯示,高達74%的寶媽表示對過敏症狀和知識不太瞭解,並且存在對輕微症狀不重視、對治療方法認識片面等認知。因此,對於過敏的具體原因也無法有效“追根溯源”,46%寶媽不清楚引起寶寶過敏的具體原因,也有37%的寶媽同樣不清楚自身的過敏源。
抗敏消費逐步養成85後寶媽年投入最高
令人欣慰的是,隨着過敏防護逐漸被大衆重視,配套服務與產品推陳出新,近半(49%)家長認爲“過敏是可以提前預防的”,還有22% 的家長知道有“脫敏治療”的方法。新生代爸媽抗敏產品消費意識與習慣逐漸養成,超過六成(66%)有過敏經歷的寶媽會選擇購買抗敏相關的產品。
其中,85後和90後寶媽在抗敏產品方面的消費金額更高,更捨得投入重金購置相關產品。36.6%的85後寶媽平均每年購買抗敏產品的花費超過500元;90後寶媽的比例次之,爲35.4%。相較之下,95後新晉寶媽在抗敏產品消費上的意識較弱,27.8%的寶媽平均每年購買抗敏產品的花費超過500元。
在抗敏相關產品的消費中,洗護用品和營養補充劑爲熱門嬰幼兒抗敏產品,其中兒童洗護用品如面霜、防曬、洗浴露等的消費達65%,營養補充劑如益生菌、維生素等的消費比例爲54%。寶媽對自身的抗敏需求也激發了相應消費需求,超5成寶媽有購買抗敏護膚品如乳液、防曬、面霜、面膜等的消費記錄,清潔類的智能小家電如除蟎儀、吸塵器、掃地機器人,也是寶媽的採購熱點,達到消費比例的29%。
通過《母嬰人羣過敏認知與防治白皮書》,新生代母嬰用戶對過敏的認知態度、消費行爲等得以清晰展現。未來,基於此細分生活場景下的服務升級與產品創新也有了更多新思路。寶寶樹商業方案解決中心負責人進一步表示:“除了母嬰過敏場景,寶寶樹還致力於在消化吸收、早產兒、貧血等細分育兒場景展開深度的內容與服務探索,爲年輕家庭用戶逐一攻破其育兒痛點,使其能夠享受美好的生命旅程。”
在今天舉行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專題新聞發佈會上,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社區嵌入式托育服務可以爲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全日託、半日託、計時託、臨時託等多種形式的照護服務。
托育服務涉及千家萬戶,事關民生福祉,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大事。社區是連接社會、政府與家庭的重要橋樑,也是發展托育服務的重要載體。
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徐擁軍:社區嵌入式托育服務可以爲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全日託、半日託、計時託、臨時託等多種形式的照護服務,是受家庭認可的托育服務形式之一。依託社區發展普惠性托育服務確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實現就近、就便送託的目標,尤其居住型社區與家庭生活環境同質,便於嬰幼兒的發育與成長。
同時,利用社區的配套用房、公共活動場所,盤活閒置資源提供給托育服務機構使用,降低了經營成本和服務價格,實現了普惠目標。此外,還可以發揮社會組織、物業、駐社區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的優勢,豐富服務的內容。
來源:央視新聞
支原體肺炎感染高峰即將來臨:深入瞭解支原體
有效應對,這場直播一定要看!
作爲醫生,我們肩負着爲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的使命,同時也要保證自身以及家人的安全,因此深入瞭解支原體肺炎的相關知識變得尤爲重要。
梅斯醫學邀請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副主任、兼兒童重症監護專科主任-陸權老師
將爲大家詳細盤點介紹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治療方案選擇、肺炎支原體感染與支氣管哮喘診斷等內容幫助大家更好地應對即將到來的感染高峰。
長按掃碼報名,限免招生中
傷害“胃粘膜”的5大元兇,看你佔幾條?醫生教你一招修復胃粘膜
又是一個週末的下午,周大夫剛進診室坐下,一位滿頭大汗的男士揹着一位臉色蒼白、痛苦呻吟的女士匆匆走進了診室。據男人所說,女士是他的妻子,很早前便患上了胃炎,但兩口子誰都沒當回事,覺得只不過是簡單的胃炎,自己在家備點藥就好了。
幾年間,妻子的胃病反反覆覆,也吃過琳琅滿目的胃藥,但最近她總是想嘔吐,還有反酸、噯氣的症狀。中午妻子陪公司領導喝了點酒之後,就導致了這種情況。
周大夫給女士做了幽門螺桿菌檢測和無痛胃鏡檢查後,結果顯示,她的胃部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並且患有重度胃潰瘍。
抱歉我長得太可愛了…小貓「立正鞠躬謝罪」飼主曝超萌動作背後真相
在大家眼裡,胃潰瘍聽上去好像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疾病,殊不知重度胃潰瘍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引起胃癌。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會出現胃潰瘍呢?
胃潰瘍的病因是非常複雜的,一般都認爲,它跟胃液的消化作用是息息相關的。多年的研究已經證明,胃壁或十二指腸壁組織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導致潰瘍的形成,這種自我消化過程是導致胃潰瘍形成的直接原因。
隨着胃潰瘍的發展及反覆發作,可能出現輕重不等的慢性損害,臨牀上多見以下兩種:
1)潰瘍病合併上消化道出血
屬於潰瘍病中最爲常見的急性損害。潰瘍病變後,可侵蝕胃腸壁的血管。約有10%左右的潰瘍病例無明顯的症狀,只有潰瘍引起出血後,才被發現有潰瘍病。
2)幽門梗阻
一方面是由於幽門附近的潰瘍(包括胃與十二指腸潰瘍)使潰瘍周圍組織的炎症、充血、水腫與幽門的反射性痙攣,導致幽門的暫時性、功能性狹窄;一方面是潰瘍的反覆發作導致局部瘢痕形成與收縮,導致幽門的器質性狹窄。
腸胃是我們人體食物營養的“轉化器”,所有我們攝入的食物都要通過胃和小腸去吸收營養,從而供給給我們機體補充能量。消化系統是需要養護的,一些生活中不好的飲食習慣,可能會一點一點地破壞我們的胃部。
1)重口味飲食
旅宿精選/躺在房間內看極光、星空好浪漫!全球7間特色「透明屋度假房源」盤點
炸薯條、奧爾良烤雞、烤火腿、白粥小菜吃起來味道香,也有飽腹感。看似對胃沒什麼影響,但這些高鹽、火烤、醃製的食物,卻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導火索,它們還能在無形中對胃粘膜造成損傷。鹹魚、鹹菜等醃製食物,其含有的亞硝酸鹽就具有致癌性,長期食用可以在體內產生大量亞硝基化合物,增加胃癌的發病率。
2)愛喝高度酒
酒精是明確的一級致癌物,對身體多方面都會造成傷害。有研究表明,當飲用的酒精量超標時,只要是酒精飲品在 20°以上,每小時飲用超過 100 毫升,就可以造成對胃黏膜的損傷就,同時有可能還會導致急性腹痛和胃出血。
3)常服胃刺激藥物
臨牀發現,對胃粘膜傷害較大的常見藥物有三類:一是消炎痛、布洛芬、保泰鬆等;二是以阿司匹林爲代表的解熱鎮痛類藥;三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如強的鬆、地塞米松等。
很多中老年朋友患有的心腦血管疾病治療都需要阿司匹林,用藥期間其實是需要加強胃部的保護的,一般用藥建議是在飯前半小時或睡前服用。
4)飲食不注意衛生
飲食衛生看似小事一樁,其實很多腸胃疾病都是一次“衛生意外”所導致。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密切相關,而幽門螺桿菌的傳播多是因飲食不潔所致。
5)情緒壓力大
對於每個人而言,有壓力情緒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若是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就會對人產生消極影響,造成各種生理方面疾病,胃粘膜損傷就是其中之一。
當人處於精神緊張、焦慮不安時,可引起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多等一系列人體內環境的變化,致使胃酸分泌增加,如果長期壓力過大,胃酸分泌過多,就容易刺激損傷胃黏膜。
年輕人胃痛
马云家族信托拟减持阿里股票 英国成全球首个批准CRISPR基因编辑疗法的国家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胃病在人羣中發病率高達80%,且正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多發於35歲以上人羣。而在全球5億多的胃病患者中,中國就佔1.2億。中國的胃病發生率高達85%,是名副其實的胃病大國。且胃病的發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19—35歲的胃病發病比例逐年增長。
隨着胃病年輕化及發病人羣的增長,醫生建議,修復胃黏膜的主要方法還是依靠一些藥物。那麼市面上常見的胃粘膜保護藥有哪些呢?根據作用機制不同,胃黏膜保護藥大體上分爲兩類:
一類藥物需要胃酸參與,如硫糖鋁、枸櫞酸鉍鉀等,它們沒有抗酸作用,也不抑制胃酸分泌,可以在飯前空腹服用。
胃粘膜的保護原理是在酸性環境下,形成高黏度溶膠。而此類藥物的粉末或顆粒需與胃酸和胃液混合,形成保護層。胃黏膜在藥物保護層下,可避免胃酸、胃蛋白酶和食物的刺激,有利於自身修復。
北京高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多发,警惕AI“换脸”等犯罪新手段
另一類藥物不需要胃酸參與,如吉法酯片、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等,這一類藥物主要作用於消化道,且生物利用度較高,藥物一經吸收就可轉運到胃黏膜,通過增強胃黏膜的自我修復能力,促進天然保護層的恢復。
因爲無需胃酸參與,那麼飯前飯後的使用效果就會有所差異,建議吉法酯和替普瑞酮飯後半小時服用,效果會較爲顯著;瑞巴派特飯後服用吸收會延遲,因此建議早晚餐前和睡前服用。
以現在的醫療藥物,修復胃黏膜不再是難題。但胃黏膜的修復仍需要較長的時間(半個月到兩個月),因此患者在治療初期不要由於起效不明顯,就以爲無用而就擅自停用,通常胃炎聯合用藥治療需要2-4個療程,胃潰瘍聯合用藥治療需要4-6個療程。
#39健康超能團##清風計劃#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一說高熱、發燒、嗓子疼
許多家長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感冒
然而有一種病
神似感冒,又非感冒
但傳染性強,它就是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郭明錤:印度2024年iPhone产能比重或将提高到20%-25%
近期
福建省泉州市兒童醫院
兒科門診出現了幾例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症狀酷似感冒
四歲兒童患上這個傳染病
孩子感冒了,出現高熱,咽喉痛、眼瞼也腫起來了,還有一側或雙側頸部鼓起來多個大包,怎麼回事?
起初,劉女士以爲只是感冒,
並未太在意,
可症狀持續了好幾天,
趕忙將孩子送到醫院就診。
最終診斷爲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據瞭解,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亞急性良性淋巴細胞增多性傳染病,白細胞正常或輕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爲主,隨後淋巴細胞增多,兒童和青少年容易得。
初次感染EB病毒後,症狀輕重不一,少年期常比幼年期重,年齡越小症狀越不典型,嬰幼兒可爲無症狀感染或僅表現爲上呼吸道感染。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全年均有發病
人羣感染率高
多爲幼兒時期感染
受感染者成爲終身病毒攜帶者
該病暫無特效治療措施,一般以對症治療爲主,病情重、進展快或有併發症可給予服用抗病毒藥治療。患者在發病期內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適當緩解症狀。
發熱、咽峽炎、頸部淋巴結腫大
是典型特徵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其典型臨牀“三聯徵”爲發熱、咽峽炎和頸部淋巴結腫大,可伴有肝脾腫大,並出現異型淋巴細胞爲特徵,具體特徵如下:
發熱
一般患者均有中度發熱或高熱,發熱可持續數天至數週。
淋巴結腫大
1分钟读财经》回到戒严?赴陆团「日限额」2000人 旅行业哭惨
出現全身性淋巴結腫大,以頸部、腋下、腹股溝部多見。淋巴結腫大在第一週達峰值,然後在2-3周內逐漸消退。
乏力、咽痛
精神不振,肢體軟弱無力。常伴隨着咽部炎症和扁桃體滲出液,滲出液可呈白色、灰綠色。
肝脾腫大
部分患者會伴隨肝脾腫大症狀,通常在疾病的第三週開始回縮。
皮疹
出現概率爲10%,常見的皮疹爲泛髮型,多在病程第4~10天出現。如丘疹、斑丘疹、蕁麻疹、猩紅熱樣斑疹等。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如何預防?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疾病,
如無併發症預後大多良好。
病程一般爲1~2周,但可有反覆,部分患者低熱、淋巴結腫大、乏力、病後乏力可持續數週或數月。極個別者病程遷延達數年之久。
該病病死率爲1%~2%,死因爲脾破裂、腦膜炎、心肌炎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後,病情迅速惡化。
該病主要經口傳播,也可見飛沫傳播和血液傳播。急性期患者應進行呼吸道隔離,避免親吻他人或者與他人共用餐具。不去人多擁擠的地方,勤洗手,多通風換氣。
最後提醒大家
當孩子出現反覆發熱、咽扁桃體炎
頸部淋巴結腫大時
要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點亮在看,擴散提醒身邊人。
來源:中國新聞社 FM93交通之聲 福建衛生報 海峽導報綜合
“最近減肥,天氣熱也沒胃口”,炎炎夏日,不少人在吃晚餐這件事上容易走極端,尤其是很多女性,爲了保持身材,長期不吃晚餐。這樣的習慣會不會對身體有影響?在宣武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孔令玲看來,偶爾一頓或兩頓晚飯不吃,或許沒什麼大問題,但若長此以往,可能會因胃酸分泌過多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甚至誘發低血糖,降低人體抵抗力等。
孔令玲介紹,晚餐應遵循種類多、能量少,寧吃早、不吃晚,越晚吃、越少吃以及清淡飲食、細嚼慢嚥等原則。晚餐這樣吃,既健康又不會給身體“惹禍”。
原則一:種類多、能量少
“現在生活、工作節奏快,大家的早餐通常較爲簡單,一個煎餅、一杯豆漿,就草草了事。中午的外賣,大多又不符合食物多樣、營養清淡的標準。而晚餐,恰恰應該是一天當中查漏補缺的好機會。”孔令玲建議,晚餐可多選擇幾類食物,儘可能食用能量少的食物。
孔令玲表示,晚餐的主食可以以粗糧飯、粗糧粥、雜糧餅或者薯類食物爲主,飽腹感強,完全不用擔心睡前會餓;多食用一些新鮮的深色蔬菜,尤其是無需烹飪的,不僅爽口,營養成分也更加完整;此外,應適量食用一些大豆及其製品,既能攝入優質蛋白質,脂肪含量也較低。
“夏天,擼串、燒烤必不可少,但是,不管是水產品還是禽畜肉,最多不要超過50克。”孔令玲提醒,由於夜晚腸道蠕動較慢,肉類食物攝入過多,會在腸道中滯留產生氨類物質,容易增加腸癌發生風險。此外,肉質中含有一定脂肪,對於肥胖的貢獻不言而喻。
原則二:寧吃早、不吃晚
孔令玲認爲,晚餐最佳進食時間是18點-19點。“因爲吃得太早,睡前容易餓,不僅影響睡眠,也會影響胃部健康。但也不能吃得太晚,至少要與睡覺相隔3個小時。這樣不僅可以給腸胃消化吸收營養留有充足的時間,還可以進行一些比較舒緩的運動。”孔令玲解釋道。
原則三:越晚吃、越少吃
那麼,對於經常加班、到家很晚的人來說,晚餐還要不要吃呢?“一定要吃,如果不吃晚餐,午餐與第二天早餐的間隔時間近十八個小時,儘管腸胃中沒有食物,但消化液卻依然會分泌,長此以往足以傷害腸胃健康。”孔令玲建議,如果晚餐吃得特別晚,建議食用一些清淡的小米粥、燕麥粥、蔬菜湯麪,或者食用一盤酸奶蔬果沙拉,量不必太多,不餓即可。
原則四:清淡飲食、細嚼慢嚥
孔令玲認爲,健康飲食需養成良好的習慣,晚餐應儘量清淡,細嚼慢嚥。
“細嚼慢嚥不僅可以使食物更容易消化吸收,減輕腸胃工作負擔,且更容易吃飽,防止食物過量攝入。另外,晚餐少吃重口味的食物,也有助於減肥,可以選擇白灼、清蒸、清燉類的菜餚。”孔令玲說。
中疾控調查披露近20年艾滋病報告率,治療成功率已超90%
绝对虏获
中國疾控中心週報近日發佈《調查:艾滋病毒/艾滋病報告病例的死亡率和流行趨勢》。研究結果明確,我國艾滋病患者治療覆蓋率、治療成功率均已超過90%,患者的死亡率大幅降低,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該研究採用多橫斷面分析設計,按性別、年齡組和地理區域進行分層,計算了艾滋病病例相關的年度報告率、死亡率等數據,首次披露近二十年來我國總人口中艾滋病的報告率、死亡率和流行率趨勢。
其中,我國艾滋病的報告率和死亡率在2002年至2018年間,長期呈緩慢上升趨勢,但在2018年開始下降。艾滋病的報告率從2018年的10萬分之10.27,下降到2021年的10萬分之8.41;報告病例的死亡率從2018年的10萬分之1.31,下降到2021年的10萬分之1.28。
研究團隊介紹,我國艾滋病患者的治療覆蓋率和治療成功率均已超過90%。目前,患者的死亡率大幅降低,預期壽命也顯著提高。總的來說,我國在預防和控制艾滋病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擴大人羣中艾滋病病毒篩查範圍以及艾滋病治療領域的技術突破等因素髮揮了關鍵作用。
李嘉欣儿子穿衣被嘲老气,却是“鸡娃典范”?香港豪门小孩有多卷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艾滋病病例的報告率、死亡率和流行率在性別、年齡和地理區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男性報告艾滋病病例的發生率、死亡率和流行率高於女性。艾滋病發病率隨年齡而變化,老年人的報告發病率更高。與西部地區相比,中部和東部地區的艾滋病報告率明顯較低。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01
有這麼一句話,叫養生之謎在睡覺。表面上聽起來好像很誇張,其實還是有些道理的。在四大名著《紅樓夢》中,就經常提到賈寶玉、賈母等人在午飯後睡午覺。在道醫看來,睡午覺不僅僅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養生方式。
在《黃帝內經》中,指出“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意思是在夜半子時,是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應該睡覺了;而中午午時,是陽氣最盛、陰氣最弱的時候,也需要休息一陣子,這就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的養生原則。
當今,工作時長的拉大、生活節奏的加快,常常使人力不從心、疲憊不堪。晚睡早起,成爲了人們的生活寫照,因此,午睡便成了很多人一天工作的重要保證。中醫認爲,午睡不但可以增強體力、消除疲勞、提高午後的工作效率,同時還具有增強機體防護功能的作用。
02
睡午覺雖然是有益於健康的,但是這個中間還是很有門道的。也只有掌握了要領,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若不得要領,則有可能適得其反。
首先,午睡前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要吃得太油膩,尤其是不要剛吃完午飯就午睡。剛吃完午飯,胃剛好被食物充滿,此時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壓會下降,大腦供氧及營養會下降,這也是午餐後人們容易犯困的原因,若剛吃完午飯就睡覺,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不僅起不到午休的作用,反而還容易誘發疾病;若午餐吃得過飽,會加重胃的消化負擔,此時午睡不利於胃的消化;若午餐吃得太過油膩,會增加血液的粘稠度,此時午睡可能會加重冠狀動脈病變。
其次,午睡的時間不要太長,如果午睡時間過長,醒來後會不舒服。一般來說,午睡是小憩,小憩的時間一般是片刻,也就是15-30分鐘,如果午睡時間超過30分鐘,或者更長,一兩次還不打緊,若時間長了,就會擾亂生物鐘,影響晚上睡覺的規律了。
03
再次,午睡的姿勢也很重要。別小看午睡時間短,感覺就是打個盹兒,但也不能太隨意,尤其記得在中學時,趴在桌上午睡,還用手當枕頭,這樣對身體健康是沒有好處的。一般來說,趴在桌上睡會減少頭部供血,讓人在醒後容易出現頭昏、眼花、乏力等大腦缺血缺氧的症狀;用手當枕頭會使眼球受壓,還會使雙臂、雙手發麻、刺痛。
那麼,午睡的姿勢應該如何?
一般來說,建議午睡採用平臥或側臥,頭高腳低、向右側臥爲最佳。
最後需要強調一下,午睡時不要受涼。午睡時應蓋上薄毯子,以免寒氣侵襲,即便是在夏季,午睡時也要在腹部蓋上一條毛巾,以免涼氣乘虛而入。另外,午睡時,不要在有穿堂風或風口處午睡,以免受涼。
總之,午睡雖然小憩一會兒,對人體的健康卻是大有裨益。可見,“睡好子午覺,勝過吃補藥”的說法不虛。
以上僅供參考,請在醫師的指導下調理。
日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主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江濤受邀出席2023中國研究型醫院高峰論壇,並以《神經腫瘤新療法研發範式的建立與應用》爲題,分享了他繼承弘揚王忠誠精神、帶領團隊堅持臨牀與科研結合、奮力開展神經腫瘤新療法研發與應用的經驗。
江濤在報告中回顧了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自1960年建所以來的發展歷程,介紹了經過幾代人數十年不懈努力,他所在單位及其他所率領團隊在神經外科新技術方面取得的驕人成績。
神經腫瘤是從大腦到脊髓處的腫瘤,其中腦膠質瘤佔原發性顱內惡性腫瘤的80%,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母細胞瘤,5年生存率最好報道僅爲9.8%,與胰腺癌並稱爲癌王。江濤介紹,爲了實現腦膠質瘤的精準診斷和有效治療,他帶領團隊創新性地探索出一套惡性腦膠質瘤新療法研發範式。經過多年的發展,一支穩定的醫研融合的專業醫療科研團隊逐步壯大,其中不僅有神經外科學和腫瘤學的優秀醫師,還囊括了神經科學與基礎醫學、藥學及生物信息學的傑出學者。團隊成員分工協助,互相啓發促進,以開發新的有效腦膠質瘤診療新方法爲共同目標,解決和克服各種各樣的臨牀和科學問題。
江濤認爲,“艱難的事情需要憑着意志和耐力一步步向前推進”。
2004年,他發起了中國腦膠質瘤基因組圖譜計劃,經過10多年的沉澱,如今已積累2594例多維組學數據,建成CGGA開放數據庫,被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使用並在Nature、Cell、Nat Med等發表論文1112篇。此數據庫於2021年被評爲中國生物信息醫學十大進展。
基於CCGA數據庫,江濤團隊發現並開展了一系列非常有價值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們研發出了MET單靶點特異性抑制劑——伯瑞替尼,有望成爲我國首個膠質瘤靶向藥物。這項研究成果也被評爲首都衛生髮展科研專項十大成果,中國發明協會一等獎。同時,江濤團隊在研究中發現的融合基因,2021年被納入 WHO 神經腫瘤分類。
除了完成一項又一項的高級別科學研究,江濤團隊還對推動行業標準制定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早在2005年江濤就提出了膠質瘤綜合診療分子分型體系,術後評價惡性程度、術後指導化學治療、靶向治療等一系列理論。2014年,江濤牽頭組織制定了《中國腦膠質瘤分子診療指南》,引領了“按分子病理分類CNS腫瘤“的時代,WHO在2016年正式將分子病理列入診療指南。鑑於在腦膠質瘤方面的卓越貢獻,江濤團隊研究成果被納入多國專家共識指南,其本人主持制定了多部國內外指南。
关晓彤26岁生日!鹿晗卡点为她庆生,两人IP都在北京或一同庆祝
“攻克重大疾病離不開包括政府在內的各方支持。”江濤介紹,2021年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獲批成立“神經系統腫瘤靶向藥物與細胞治療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作爲北京市認可並重點扶持的轉化平臺落地研究所,將以建立靶向藥物研發、免疫療法、分子診斷開發三大平臺爲目標,推動藥物研發、在京轉化。
江濤認爲,解決如何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性問題,不僅僅需要科研人員自身的努力,也希望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這會推動醫學研究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提升人民健康保障水平。